未知才是世上已知的事
- Ciao Lu
- 2021年11月1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現實中我們常有這樣的體驗,
比如,和喜歡的人發訊息
對方回覆比平時晚了一點,
此時,那些不確定的時刻,
會腦補出很多實際上可能並不存在的假設來,
「對方不喜歡自己了」、
「對方可能想保持距離」等等⋯⋯
對很多人來說,
「不知道結果」比「壞的結果」要可怕得多。
等待著一場面試的結果、一個醫生的診斷、
一條暗戀對象的簡訊…
未知的、
不在自己控制中的情景讓我們坐立難安,
反覆檢查手機,或者關掉手機,
甚至做出一些衝動的行為,
只為了儘快從這種不確定、
不舒服的感覺裡解脫。
其實,也不是對所有人來說,
不確定都會帶來壞的感覺,
有些人實際上會格外追求
冒險和刺激的不確定感。
占星、塔羅、卜卦等一切渴望預知未來的行動,
其實都是我們想要擺脫不確定的方式。
只有「人類圖」的系統明確的告訴你,
回到你的內在權威和策略。
但…這也讓更多的人困惑了,
所有的內在權威和策略都與"等待"有關,。
等待不也還是另一個未知的不確定…
研究顯示,當人們在感受到危險時,
更多時候,僅僅是想像中的危險,
都會引起人們想關閉情緒認知的感受。
而確定性的答案有兩種:
「確定要或不要」、「確定喜歡或不喜歡」
或「確定可以或不可以」。
當我們無法立刻獲得"肯定的"答案時,
我們可能會主動刪除對方的聯繫方式。
不願意承受等待,只想儘快取得一個結束。
面對不確定感,我們可能會選擇回避,
因為什麽都不做,
意味著一切可能的後果都不會發生。
比如:
•明明想要告訴對方一些事情,但害怕對方不會同意,寧願不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和要求;
•對現在朝九晚五的工作不滿意,但想到辭職可能面對的風險,依然選擇不改變;
•在親密關系中感到痛苦,但不知道提出分手會造成什麽樣的後果,所以一直待在這段關系裡;
•我們所說的「拖延症」,有時候也源於對不確定感的回避,因為害怕自己做不好,所以一直拖延著不去做它。
此外,另一個經常出現的極端情形就是,
為了追求一個確定的答案,我們寧願提前選擇一個壞的答案,而不是繼續痛苦地等待下去。
比如:
•給暗戀的人發出訊息後,不知道對方會不會回應,幹脆拉封了對方;
•一場比賽進行到最後,因為不堪壓力而選擇提前退出;
•永遠只能主動追求對方,要求對方第一時間給出確定的答案,而無法接受慢慢發展,若即若離的過程。
是什麽使我們如此害怕不確定感,
以至於不肯作為,或者做出過激的舉動呢?
為什麽有的人可以在不確定的狀態裡,
仍然內心平穩,不覺得不安。
但你卻會覺得百爪撓心,幾乎不可忍耐?
**第二班「愛的表達」開班~告訴你🥳
成熟就是一種對「未知」的接納。
Maturity has everything to do with the acceptance of “not knowing”.
—— Mark Z. Danielewski, House of Leaves









留言